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,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,7月11日上午,建筑技术系组织20名学生代表前往乌兰察布市平泉县南村,开展以“践行绿色发展,共建美丽乡村”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。

为确保活动有序开展、取得实效,在活动前期进行了周密筹备。围绕“绿色发展”主题设计活动内容,结合南村实际需求制定详细实施方案。建筑技术系精心制作了环保宣传手册,手册内容兼顾科学性与实用性,涵盖农村垃圾分类方法与村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环保知识,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,确保村民看得懂、用得上。同时,提前与南村村委会对接,了解村庄环境现状,确定垃圾清理重点区域与除草范围,并根据人数合理分组,准备了垃圾袋、夹子、手套用品等物资,为活动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7月11日上午,20名同学身着统一志愿者服装,带着精心准备的物资,在学校南门集合出发。团队抵达平泉县南村,受到南村村委会主任与村民代表的热情迎接。在简短的启动仪式上,村委会主任介绍了南村的基本情况:作为平泉县乡村振兴示范村,南村近年来着力改善人居环境,但仍面临村民环保意识不足、公共区域垃圾清理不及时等问题。我校带队老师表示,本次活动旨在通过“宣传+实践”的方式,与村民携手共建洁净家园,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力量。启动仪式后,活动正式拉开帷幕。
(一)环保宣传:播撒理念,唤醒生态意识
20名同学携带环保手册深入村民家中、田间地头开展宣传。在村头广场,同学们主动与乘凉的老人交流,用通俗的语言讲解手册内容,针对部分村民提出的“垃圾分类太麻烦”“秸秆烧掉最省事”等问题,同学们结合当地案例耐心解答,用“秸秆粉碎还田能增产”“垃圾乱堆影响孩子健康”等实际利益点引导村民转变观念。活动中,宣传手册全部发放到位,同学们村民进行深度交流,收集村民环保疑问,现场解答,有效提升了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。

(二)垃圾清理:精准发力,擦亮乡村底色
按照“分区负责、不留死角”的原则,20名同学以两人为一组,分为10个清理小组,对南村主干道、文化广场、沟渠沿岸等公共区域开展垃圾清理行动。同学们手持夹子、垃圾袋,沿着村道细致排查,将塑料瓶、包装袋、烟头等生活垃圾一一收集,对隐藏在草丛中的废纸、玻璃瓶等“顽固垃圾”进行重点清理。清理后的村庄主干道整洁通畅,文化广场焕然一新。

(三)除草护绿:美化环境,提升乡村颜值
在垃圾清理工作完成后,同学们转场开展除草行动。南村部分公共绿地及房屋周边杂草丛生,不仅影响村容村貌,还容易滋生蚊虫。同学们戴上手套,蹲在草丛中仔细拔除杂草,对墙角、树坑等难以清理的角落,用手刨、用铲子铲,确保清理彻底。女生小组负责的村委会门前绿地,杂草长势茂密,部分杂草根系深入土壤,同学们两人配合,一人固定草茎、一人用力拔除。看着原本杂乱的角落变得整洁有序,同学们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村委会还将清理出的杂草集中堆肥,践行“变废为宝”的环保理念。

本次活动通过垃圾清理、除草护绿等实践行动,直接改善了南村的环境卫生状况。村庄主干道、公共活动区域的垃圾得到彻底清除,杂草丛生的角落变得整洁美观,村容村貌焕然一新。环保宣传手册的发放与面对面讲解,让村民们系统了解了环保知识,转变了“重生产、轻环境”的传统观念。环保理念的传播,为南村培育文明乡风注入了新内涵。参与活动的同学们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的艰辛与意义。同学们在劳动中磨练了意志,在服务中提升了能力,对“社会责任”“绿色发展”的理解从理论层面深化为实践认知。
通过环保宣传、环境整治等系列实践行动,不仅为南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青春活力,更让同学们在服务基层的过程中深化了对社会责任的理解,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。
此次“践行绿色发展,共建美丽乡村”三下乡活动,是我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生动实践。通过走进乡村、服务基层,同学们用汗水诠释了青年担当,用行动践行了绿色使命。未来,我校将继续组织更多接地气、有温度、见实效的社会实践活动,引导青年学生在祖国大地上书写青春华章,为推动绿色发展、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智慧与力量。